1、淬火可使零件获得高的硬度和耐磨性,高的接触疲劳寿命和可靠性,高的稳定性。淬火工序工艺参数包括淬火加热温度、加热方法、保温时间、冷却介质及冷却方法等。
(1)淬火加热温度,淬火较佳加热温度应使奥氏体中含有适宜的含碳量并溶解大量Cr、Mn、Mo合金元素,而不产生晶粒长大及出现过热组织。长期实践证明:以GCr15钢为例:固溶体中含碳量W(C)0.5%-0.6%,W(Cr)1%,未溶解碳化物(质量分数)6%-9%为较佳。
(2)加热时间,淬火加热时间包括升温、均热和保温。总的加热时间=升温时间+[(升温+均热)]*0.3-0.5,加热时间与淬火加热温度高低有关。
(3)淬火冷却介质与冷却方法
1>淬火冷却介质,淬火冷却介质应保证轴承零件在冷却过程中、在奥氏体较不稳定区有足够的冷却速度,而不发生非马氏体转变;在马氏体转变范围M8-Mf内缓慢冷却,以达到减少组织转变应力,从而减少套圈的变形和开裂的效果。轴承钢具有足够的淬透性,按零件大小(指壁厚),通常选用不同冷却特性的淬火轴。常用淬火油有:普通淬火油、快速淬火油、超速淬火油、超速淬火油、光亮淬火油、真空淬火油及分级淬火油等。
2>冷却方法,按轴承零件的不同质量要求、形状、壁厚及尺寸而有所不同。通常马氏体淬火的冷却方式有:小零件自由落下冷却,上下震动冷却、压膜淬火、分机淬火、等温淬火及旋转金冷却(速度<1.5m/s)等。其目的为了使套圈变形小,并获得均匀组织和性能。
2、冷处理 一般情况下轴承钢在淬火后含有15%左右残留奥氏体(体积分数),由于这些奥氏体存在于淬火组织中,虽经常规回火处理,仍不能使其全部转变和稳定;故当零件在室温条件下长期存放时,其尺寸会因奥氏体转变而变化。冷处理的目的主要是减少淬火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含量,并使剩余的少量奥氏体趋于稳定,从而增加尺寸稳定性和体高度。
(1)冷处理的温度,冷处理温度主要根据钢的马氏体转变终止点(Mf)、淬火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含量、冷处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、零件的继续要求和形状复杂情况而定。GCr15钢在加热到正常淬火温度后连续冷却到低温时,马氏体转变终止点(Mf)在-70摄氏度左右。低于Mf的冷处理,对减少残留奥氏体的效果并不显著。
(2)冷处理的保温时间,仅从马氏体相变来看,奥氏体的转变是冷到Ms-Mf温度范围内完成的。由于装入量不同,所以在生产上冷处理保温时间通常规定为1-1.5h,但应指出,深处理并不能使残留奥氏体全部转变。
(3)冷处理的操作方法,淬冷后到冷处理之间的停留之间不宜过长,一般不超过2h。生产中,零件淬冷到室温后,立即在低温箱或干冰酒精中进行冷处理。从淬冷后到冷处理之间停留时间越短,冷处理的效果越好。停留时间过久,易出现残留奥氏体的陈化稳定,降低冷处理效果。对形状复杂的零件淬冷到室温后立即进行冷处理会产生开裂。因此,对这种零件在淬火和冷却到室温后,可先进行110-130摄氏度保温30-40min预回火,然后再进行冷处理,但回火会使残留奥氏体陈化稳定。冷处理后零件应放在空气中恢复到室温后立即进行回火,否则,会导致零件开裂。一般从冷处理后至回火的停留时间不应超过4h。对一些零件的尺寸稳定性有特殊要求,可采用多次冷处理与活化相结合的工艺,即在第一次冷处理之后,待零件温度恢复到室温,就进行110-120摄氏度加热1-2h的活化处理,出炉后冷到室温再进行第二次冷处理。
3、回火 GCr15和GCr15SiMn钢在淬火组织中存在着两种亚稳定组织——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,有自发转化或诱发转化为稳定组织的趋势。同时,零件在淬火后处于高应力状态,在长时间存放或使用过程中,极易引起尺寸改变,丧失精度,甚至开裂。通过回火可以消除残留应力,防止开裂,并能使亚稳定组织转变为相对稳定的组织,从而稳定尺寸,提高韧性,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。
4、稳定化处理(补加回火) 稳定化处理主要是为了消除部分磨削应力,进一步稳定组织,提高轴承零件的尺寸稳定性。稳定化处理温度比原回火温度低20-30摄氏度,一般采用120-160摄氏度,保温时间为3-4h。各种零件稳定化处理保温时间,一般应按照轴承精度等级和尺寸与形状来选择。
5、轴承零件淬、回火后的质量控制 零件淬、回火后的质量控制按JB1255高碳洛轴承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执行。
郑州高氏是生产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设备的专业厂家,生产的数控淬火机床、高频感应加热电源等设备不仅销往国内,而且销往国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拨打电话18737116921了解详细的信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