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直线滚动导轨GCr15的加工工艺流程 备料一锻造一球化退火一机械加工(刨、铣、粗磨)一去应力退火一淬火、回火一半精机械加工(粗磨)一人工时效处理一精机械加工(精磨)。
(2)热处理工艺分析
①球化退火 采用等温球化退火法。使用45kW箱式电阻炉,批量集中装炉,每炉约100kg。常温装炉,随炉升温,将炉温设定至(800士10)℃、保温3~4h,以≤30℃/h的冷却速度缓慢降温至(720士10)℃等温停留,等温时间4一6h,然后随炉冷却至500℃以下出炉空冷。
球化退火的目的:均匀组织、细化晶粒,降低硬度,改善切削加工性能;为较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。而等温球化退火后的组织比较均匀,且易于控制,生产周期较短。
②去应力退火 采用45kW箱式电阻炉,仍批量集中装炉,每炉约100kg。常温装炉,随炉升温,设定温度为(560士20)℃、保温时间2~4h,然后随炉冷却至300℃以下出炉空冷。
其目的是消除工件的残余内应力,以减少和防止工件在后续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或开裂。保温时间与工件大小及装炉量有关,一般为2~4h。工件截面厚度较大或装炉量较多时,保温时间可取上限或适当延长。操作时,应注意以下几点。
a.工件装炉应在加热炉温度不超过200~300℃状态下进行,并以不大于150℃/h的速度升温加热。
b.在工件较大或装炉量较多的情况下,炉温升至450℃左右时停留一段时间,待工件内外温度一致时继续加热到所需温度。为彻底消除内应力,待炉温均匀后开始计算保温时间。
c.保温后的冷却速度应严格控制,一般以不大于50℃/h的速度进行冷却。
d.为避免冷却过程中造成新的热应力,保温后应缓慢冷却,通常随炉冷至300℃以下出炉空冷。
②淬火、回火处理
a.淬火 采用可控气氛保护炉加热,加热温度为,(850士10)℃,在炉中保温1.5--2.0h,然后快速出炉油淬至200℃左右,出油槽进行热校直。
b.回火 回火是在温度为300℃的低温烘箱中进行的,加热温度为(180士20)℃,保温时间为8h,然后出炉空冷。操作时应注意:将可控气氛保护炉升温至淬火温度后将工件装炉,每炉可装8~10件;工件随炉升温、保温过程中必须通入保护气氛以阻止工件表面脱碳;保温结束后将工件垂直送入淬火油槽中淬火,油冷时间约2.5min,然后将工件提出油槽,表面应有淡蓝色青烟,此时工件温度大约在200℃,应立即进行热校直(利用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超塑性原理来进行校直变形);对淬火热校直后冷却至室温的工件进行低温回火;回对回火后的工件进行表面硬度、变形量检查,变形量不合格件可进行乙炔火处理。
④低温人工时效处理 使用温度为300℃的低温烘箱,时效加热温度为140~160℃,保温8一20h后出炉空冷。
其目的是使工件在保持高硬度前提下,彻底消除其残余内应力。该工艺主要适用精密滚动轴承、精密测量、检验工具和非铁金属及其合金的精密零件等。其操作时,应注意:
a.低温时效前的低温回火温度,应避免在产生第一类回火脆性温度范围内进行。
b.低温时效的保温时间,以工件截面有效厚度确定,一般为20~24h,保温后空冷为宜。
(3)热处理质量检验
①球化退火后,采用布氏硬度计检测硬度,要求在179~207HBW范围内;进行金相组织检查,采用大型工具显微镜进行切片检查,球状珠光体为2~4级;还应进行变形量检查,采用塞尺在检测平台上进行检查,要求变形量≤2mm/全长。
②去应力退火后,采用塞尺在检测平台上进行检查,要求变形量≤0.3mm/全长。
③淬火、回火后应进行:
a.硬度检测,采用洛氏硬度计检测,要求四个工作面硬度为58~63HRC;
b.金相组织检测,要求淬火组织为马氏体(1~5级)十残余奥氏体十碳化物;
c.变形量应控制在≤0.3mm/全长。
④时效处理后应进行变形量检测,使用塞尺在检测平台上检查变形量,要求其应≤0.1mm/全长。
|